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王昭符进士洞庭赵先生 唐 · 高骈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引用典故:鸡犬云间 种玉
为爱君山景最灵,角冠秋礼一坛星。
药将鸡犬云间试,琴许鱼龙月下听。
自要乘风随羽客,谁同种玉验仙经。
烟霞澹泊(一作寂寞)无人到,唯有渔翁过洞庭
马植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
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
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
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
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
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
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此。
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
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
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
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
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
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
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
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
志且未决。适遭天谴。
重罹凶咎。日月之下。
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
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
相晓以古道。且曰。
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
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
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
震骇且久。曰。
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
噫。圣人之言天戒也。
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
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
洞庭三苗。踰郴而南。
涉浈江。浮沧溟。
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
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
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
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
每问一卷。讲一经。
说一传。疑周公孔子邱明公羊高谷梁赤
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
迩来数年。精力刻竭。
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
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
非不孜孜也。既而曰。
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
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
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
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
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
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迁固。
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
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
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
元和初。方下罗浮
梅岭。泛赣江
彭蠡。又抵于匡庐
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
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
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
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
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
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亦天也。是天有意。
我独无恙。何也。
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
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
予是以自忘。其愚瞽。
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
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
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
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
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
真良史矣。且曰。
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
某其如何。有知予者。
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
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
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
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
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薛莹华覆陈寿。言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子隐
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檀道鸾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沈约裴子野
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
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
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
后周史有若柳虬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
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牛凤及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
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
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
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
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
岂无班马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
删补冗阙。掇拾众美。
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
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
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
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
虽非其任。贵且快意。
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
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
存之宜如何予哉。传不云乎。
心志既通。名誉不闻。
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
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
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
耕牛两具。僮仆为相。
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固不失谷口郑子真耳。
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王昭诲不停见任敕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
王昭诲方念继绝。
特授殊恩。
久别丘园。
许归祭奠。
虽违假限。
宜示优宏。
不停见任。
登长城赋 初唐 · 徐彦伯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班孟坚辍编史阁。掌记戎幕。
坐燕阜之阳。览秦城之作。
喟然而叹曰。傅翼下鞲。
视人则媮。鲸吞我宝鼎
蚕食我诸侯。鞭挞我上国。
动摇我中州。所以二世而陨。
职此之由乎。当其席卷之初。
攻必胜。战则克。
因利乘便。追亡逐北。
自以为功勤三王。威慑万国。
重铁锧干戈于仁义。轻诗书礼乐于残贼。
然后驰海若以为梁。断阳纡以为薮。
犀象有形而采掇。珠玉无胫而奔走。
朝则贪竖比肩。野则庶人钳口。
负关河千里之壮。言帝王一家之有。
神告箓图。亡秦者胡。
实懵萧墙之嬖。滥行高阙之诛。
临洮之西徼。穿负海之东隅。
猛将虎视。焉存纲纪。
谪戍勃兴。钩绳乱起。
连连坞壁。岌岌亭垒。
飞刍而挽粟者十有二年。堑山而堙谷者三千馀里。
黔首之死亡无日。白骨之悲哀不已。
犹欲张伯翳之绝允。驰撑犁之骄子。
曾不知失全者易倾。逆用者无成。
陈涉以闾左奔亡之师。项梁以全吴趫悍之兵。
梦骖徵其败德。斩蛇验其鸿名。
板筑未艾。君臣颠沛。
六郡沙漠。五原旌旆。
运历金火。地分中外。
因虐主之淫愎。成后王之要害。
则知作之者劳。而居之者泰。
岁次单阏。我行穷发。
眇默鸡田。幽阴马窟。
土色紫而关回。川气黄而塞没。
调噪鼓于海风。咽愁笳于陇月。
试危坐以侧听。孰不消魂而断骨哉。
况复日入青波。坚冰峨峨。
危蓬陨蒂。森木静柯。
偫峰雪满。联岘霜多。
龙北卧而衔烛。雁南飞以渡河。
载驰载骤。彼亭之。
唯见元洲无春。阴壑罢昼。
鸷隼争击。哀猱直透。
饥鹿夜咆。乳虎晨斗。
蛰熊舐掌。寒龟缩壳。
悲壮图之夭遏。悯劳生之艰遘。
昔者韩信猜叛。李陵拘执。
望极燕台。山横马邑
战云愁聚。冲飙晦急。
莫不陵地脉以扣心。望天街以陨泣。
亦有王昭直送。蔡炎未还。
路尽南国。亭临北蛮。
贮汉月于衣袖。裛胡霜于髻鬟。
虽宠盈毡幄。而魂断萧关
至若赵王迁逐。马融幽放。
去家离土。渝沙历障。
梦蟏蛸之户侧。坐蠮螉之塞上。
桃李夕兮有所思。绮罗春兮遥相望。
登毁垣以擗摽。坐颓隅以惆怅。
是以卫青开幕张辽辟土。
校尉嫖姚。将军捕虏。
薙垣铺障。锄亭伐鼓。
斩元于铁防之门。流血于金河之浦。
张虎牙以泄愤。糺猬须以蓄怒。
及夫中郎殉节。博望踰边。
取剑仆地。寻河际天。
幽海上而万里。窜胡中而几年。
银车荐出。玉节仍旋。
南向国以乐只。北违沙以莞然。
呜呼。长城之设。
载逾九百。古往今来。
岿然陈迹。穷海战士。
孤亭戍客。登峻墉。
陟穹石。嗟故里而不见。
感殊方以陨魄者。亦何可胜道哉。
嗟我羁沦。南庭苦辛。
长怀壮士。永慕忠臣。
经百战之戎俗。对三边之鬼邻。
徐乐则燕北书生。开伟词而谕汉。
贾谊洛阳才子。飞雄论以过秦。
岁峥嵘而将暮。实慷慨于穷尘。
杜佑太保 中唐 · 郑馀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
维元和八年岁次癸巳四月癸未朔九日辛卯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判太常寺郑馀庆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王昭银青光禄大夫吏部侍郎杨于陵中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坦朝议大夫刑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王播朝议大夫权知礼部侍郎韦贯之等。
谨以清酌之奠。敬祭于故太保太傅杜公之灵。
伏惟岳峙毓德。台符炳灵。
实启邦杰。佐时文明。
厚仁保和。待物推诚。
夷道不隔。直心无营。
允釐偫官。参历庶务。
周旋四朝。出入三署。
顾言慎行。道在忠恕。
絓组外身。江河比度。
始从郎位。职典邦赋
重人惜费。惠恕周布。
建中之初。受命分符。
报政长川。拥节番禺
越俗蛮陬。是训是濡。
既抚淮楚。遂荒隋都。
时当徐方。俶优为虞。
截河锁流。拥滞邦输。
统以威重。简于帝俞。
镇宁二境。并建双旟。
十万貙虎。指挥风趋。
任兼文武。志尚诗书。
兵赋著典。郡政来苏。
学该地理。识究元机。
天宠载加。时问逾积。
聿来登庸。作弼邦国。
邦计攸掌。国机毕画。
永贞之际。宫闱秘隔。
顺皇沉疾。奸臣窃职。
公听偫位。总已夕惕。
躬宣诏旨。捧授金册。
一人出震。偫邪荡涤。
崇秩屡增。湛恩备锡。
朝登剑履。乐侔金石。
沐浣良辰。宴慰亲客。
朱轮紫绶。富盛赫奕。
戒足思退。居高不危
国有大计。犹将来咨。
才实不器。用皆适时。
位极元老。守逾谦卑。
灵寿方赐。悬车忽辞。
冀期颐以遐保。遽乐往而哀随。
馀庆等早忝班行。尝承顾盼。
仰台庭以增欷。临素车而申奠。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流于方等诏 中唐 · 穆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五
于方罪犯。合处极刑。
以其父頔。顷在襄阳
颇能几谏。不陷不义。
方实有之。又念其弟季友
尝联国姻。特宜免死。
长流端州。李赏流潮州
元览于启明王昭。以于方既从减论。
并放杖。郭元览配流封州
于启明配流新州王昭配流雷州
杀陈王安王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
论曰:武宗杀陈王、安王,又欲杀李珏等,不惟褊狠之过,乃不思召后代之乱也。
文宗昭悯即位,晚节无子,以陈王昭悯之子,立为储贰
李珏之议,得其正矣。
文宗大渐,仇士良矫诏立武宗
武宗文宗之弟,于次序不若陈王之正。
然既即位,陈王、李何罪,乃听士良之谮,乘褊狠之性也。
已杀陈王矣,又欲杀,虽辅相恳救其事,然竟逐之。
是使大臣当立储贰之际,不得正议也。
正议者获罪,则后之大臣当国嗣之议,不敢忠言矣。
臣不敢忠言,则天子之子必长年而大贤,可无他虑;
若幼而未有贤名,或无子,孰敢正议其立者?
大臣不敢正议国嗣何时而定?
争夺患起,何所不至,岂非召后代之乱耶?
嗣复安王之议,乃为不正,然必事状明白,中外所知,乃可罪之,以戒后之挟私而议国事者;
如事状暧昧,宁知非谮,又安可罪哉?